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色地名名录>详细内容

晋中市榆次区红色地名名录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07 阅读: 【字体:
   序号      名         称      位      置   形成时间                                               简                      介  类别 备注
1榆次最早党报《轰炸机》报社遗址乌金山镇什贴村富华自然村1938年    《轰炸机》报社设在什贴村富华村组南1500米处南岭自然村外黑土沟中,位于土崖中部,上可翻越土崖撤离,下可跳入沟内躲藏。  
    1938年4月,中共榆次(路北)县委成立,为宣传抗日救亡,发动群众参战,展开榆次(路北)革命斗争。同年6月,为巩固路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经县委书记范秉衡等人研究,决定创办路北抗日战报《轰炸机》。
    《轰炸机》意即以报纸为抗日武器,一样快、准、狠地给敌人迎头痛击。由榆次(路北)县委宣传办主办,由文教科赵棣 生、王萃文和李光世负责编校刻印。《轰炸机》除发行到路北抗日区村外,还由交通班同志,穿过敌人封锁线,连同其它文件一并带到路南庆城,分发各领导机关,同时,还回赠《胜利报》社。
    《轰炸机》是榆次历史上最早的党报。先后出刊三十多期,在抗日斗争中,曾经发挥了组织人民、宣传群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村庄
2绍文村乌金山镇陶上村颉纥村组1942年4月    “绍文村”,顾名思义因纪念绍文而起。张绍文烈士就义处,原属寿阳县管辖,本名“颉纥(方言‘虾哈’)村”。本因村庄地貌形似展翅欲飞的蝙“蝠”,希望给村民带来幸“福”而得名。
    张绍文,1920年出生于河北正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随家人逃荒到山西榆次落户,被晋华纺织厂招为细纱挡车工;1938年3月在榆次北山参加晋华工人抗日游击队,转战于寿榆边缘地带,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寿阳工作,历任妇救会组织委员、五区妇救会主任、四区区长等职。1942年4月,为掩护群众英勇就义,时年22岁。
    为了纪念张绍文同志,寿阳抗日县政府将“颉纥村”改名为“绍文村”。1988年6月21日,榆次市人民政府将张绍文烈士墓公布为榆次市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庄
3路东根据地榆次革命的摇篮榆次区长凝镇高家山村1937年10月    1937年1月下旬,中共榆次路东县委在庆城村成立,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书记赵道五。从此,榆次路东山区成为党领导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路东是榆次革命的摇篮,也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门户,始终是对敌斗争的前哨阵地。赖际发、李达、徐向前、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领导了这里的抗日武装的建立,根据地的创建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位于榆次路东的群山之最“八缚岭”曾经被誉为华北抗日的“井冈山”。
    1937年12月,中共榆次路东县委,派东北流亡学生、共产党员范秉衡等人来到高家山,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点燃了榆次农村党组织的燎原星火,范秉衡秘密发展青年农民刘斗辰刘有恒、刘钢秀等五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3日,路东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在高家山村成立,刘斗辰任书记,高家山党支部的成立带动了周边二十几个村庄党组织的发展,党员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
    1940年2月,反顽斗争结束,榆次路东抗日县政府恢复,为配合八路军大规模作战,根据地每个山村都成立了通讯站,组成了一支通往百团大战阵地的输送带,抗战艰苦岁月,路东抗日军民武装打退侵略者一次次“围剿”,突破了日军重重经济封锁,粉碎了日军进攻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阴谋。
村庄